善非善,惡非惡
「天下皆知美之為美,斯惡矣;皆知善之為善,斯不善矣。」 以上出自《道德經》的這段句子相信大家並不陌生,看似簡單,又似乎並不簡單,坊間有不同的解讀,如何理解,視乎見識與智慧。 道機今次文章不是直接去解讀古句,而是嘗試做一個與術數有關的延伸閱讀理解,聽得進去的不妨一聽,聽不進去的便當垃圾散文消磨時間。 大家都知道,美醜善惡源自於對比,沒有美就沒有醜,沒有善就沒有惡,反之亦然。不過有人曾經向我質疑,認為有些東西天性就是「惡」的,即使沒有善的存在,某類的他/她/牠/它永遠都是「惡」的,例如一些臭味、病毒等。 「甲之蜜糖,乙之砒霜」這一句比較易懂,道機亦引用過不止一次。我們人類不喜歡的臭味,不等於自然界其他生物也不喜歡,可知道一坨糞便、一條臭河,吸引了多少生物?又孕育了多少生物?病毒亦同理,抑制或扼殺了某些生命的同時,亦助長某些生命的成長。 很多人都討厭漂白水的氣味,但有人會認為漂白水純粹是「惡」的存在嗎?那麼漂白水是「善」還是「惡」? 當你思考要為其定斷善惡的時候,你便學不好術數,自然亦不能向高階的層次邁進。 善惡可以隨時間和立場而改變,吉凶亦然。一個盤局打開,立極點不同,一切也會隨之而改變。 正官、正印、正財、食神,本質不是吉星。 七殺、偏印、偏財、傷官,本質不是凶星。 左輔右弼、天魁天鉞、文昌文曲,本質不是吉星。 擎羊陀羅、火星鈴星、地空地劫,本質不是凶星。 一白四綠六白八白九紫,本質不是吉星。 二黑三碧五黃七赤,本質不是凶星。 毒可成藥,藥亦可成毒,是藥是毒,不過是視乎需要也,「本質」從來是求諸己,而非求諸他/她/牠/它。有不少研究指出是健康食品的花生和朱古力隨處可見、隨便購買,這些很多人視為零食恩物的食品,不也是只需丁點兒份量便可以令某些人、某些物種過敏致死嗎?難道一包花生或朱古力是極凶之物? 「天下皆知美之為美,斯惡矣;皆知善之為善,斯不善矣。」 當世界創造了「善」的時候,其實也同時等同於創造了「惡」,這一點值得讓學習玄學術數的讀者們好好細味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