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陰一陽之謂道–道機解
道機先行給予警告,如閣下認為自己對《易》、對「一陰一陽之謂道」此句已有牢不可破的見解,下文必然衝擊你的固有立場,或可致你若狂若亂,詛咒本人。然而若然你能暫作第三身去重新審視,以下解讀或許能助你在易學上更進一境,祝各有緣人閱讀愉快!
有讀者來信質疑我上一篇文章中男女情愛的看法,提到「一陰一陽之謂道」方為真理,並指出基於一陰配一陽,所以一夫一妻才符合「道」、符合真理。
這裏要先感謝該讀者的來信,促成了本文的誕生,今後也盼各讀者不吝來文分享個人意見,道機將盡可能給個說法。
現代人對「一陰一陽之謂道」有以上方式的理解,我相信也不在少數,因為表面上的意思似乎也是如此,特別是一些沒有深入了解「陰陽」,也沒有從文章出處及意義細究的人,很容易會被現代道德觀及坊間某種有特定傾向的解讀所左右。
我在網上搜看了十數篇相關的文章及影片,可大都是一些虛無飄渺的概念,或許是作者/講者層次太高,我個人始終無法在當中領會些什麼,過目即忘。唯一比較令我深刻又驚訝的是,出現了「一陰又自生陰陽,一陽又自生陰陽」的理解來作為「一陰一陽之謂道」的延伸解讀。我不知道原出處來自哪裏,只見很多文章相互引用,相信是大家都認同這個觀點才會引用吧。不過假若都願意想深一層,便會發現這種說法明顯已進入無限解讀模式,即是什麼也能套進去作出解讀並自圓其說。
我知道很多術數習者也曾墮入這個階段,我自己曾經如此,我也有不少學生曾經如此。這時會認為手持的理論看上去都很合理,可是到面對現實問題要正式運用時,又會感到束手綁腳,因為會發覺無論怎樣切入,都似乎可行,又似乎不可行。換句話說,即是不知從那裏開始,亦不知從那裏終止,這種情況於學習易卦中尤為常見,結果到最後,什麼也解讀不了,有經驗的習者應該都很清楚我説的這種狀況。
*行文至此,道機再次給予警告,如閣下認為自己對《易》、對「一陰一陽之謂道」此句已有牢不可破的見解,下文必然衝擊你的固有立場,或可致你若狂若亂,詛咒本人。然而若然你能暫作第三身去重新審視,以下解讀或許能助你在易學上更進一境,祝各有緣人閱讀愉快!
首先,要明白「一陰一陽之謂道」的真正意義,必然要了解其出處。「一陰一陽之謂道」出自《易傳•繫辭傳》(下稱《繫辭》)。《繫辭》大概出於孔子時期或其的前後,由於年代太久遠,著作的時代及作者已不可考。《繫辭》在現今流通的版本中並不統一,「一陰一陽之謂道」在《繫辭》中的出現位置會根據版本的不同而有所變更,但基本上都主要定位在第三、四、五章內,上下文的配搭亦因為位置的更調而有所改變。
為何會出現這種狀況?我不太肯定,但在我看來,相信是太多人奉「一陰一陽之謂道」此句為《繫辭》的本旨,為了給此句一個看來更適當的周邊環境,才造成了妹仔大過主人婆(喧賓奪主)的情況出現。
誰是主人婆?
「易」。記著!易傳談的主要內容從來都是「易」。
整篇《繫辭》的主脈都在說明「易」與易中卦、爻、辭的概念、關係、作用以及基本運作原理等,絕大部份篇幅都在於此。但不知何故,後世卻有人拿了當中的一句「一陰一陽之謂道」來解釋《道德經》中的「道」,從此便扭過來作為「道」的根本要領,形成了很多人對「道」、對「陰陽」有一種先入為主的觀念。
近代對「一陰一陽之謂道」的理解都主要建基在東晉韓康伯的注及唐孔穎達的疏(兩者均易於網上尋得,在此不贅),但他們的注疏對我來說其實比原句更玄幻,更難理解,而且他們的理解方向都是將此句抽出來獨立理解的。此之所以,近代學者去理解「一陰一陽之謂道」此句,或此句的注或疏時,都有將此句與《繫辭》分割開來理解的傾向,究竟這些近代學者們有沒有去讀完通篇《繫辭》,便真的不得而知了。
道機的學問當然比不上韓康伯及孔穎達,但要解讀古典,需要的就不止於學問了。正如我上述,《繫辭》的主要內容是「易」,圍繞的便自然是與「易」有關的東西,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。而《繫辭》作者的寫作目的明顯是為了讓別人多了解易,那更不會東擴西擴來混亂主旨。
只要你撇開古典必然祕中有祕,再祕中藏祕的執念,回歸一個正常人應有的邏輯思維後便會發覺,無論什麼版本也好,在「一陰一陽之謂道」此句出現的前後章節都是與「易」有關的描述,你會想不明白為什麼這個「一陰一陽之謂道」的「道」會突然與「道德經」中的「道」扯上關係,況且,「道」字在《繫辭》中也出現過很多遍,為什麼就唯獨這個「道」是在解釋「道德經」中的「道」呢?
理解古典,要有返璞歸真的覺悟,當你能夠拋開日久研學時積累的枷鎖,便自然會看得通透。
「一陰一陽之謂道」的真正意義其實仍然是在說「易」,整句正正是在指出一陰一陽是「易的法則」、「易的本質」。
故此,「易」的卦、爻結構是由陰陽組成,亦離不開陰陽的變化。當中的「一」,並不意指「一份」,而是指「一個部份」,這「一個部份」可以是爻,也可以是卦,所以即使是全陽爻或全陰爻的乾坤兩卦,都不過是「易」的「一個部份」而已。
正因為「易」中卦爻的陰陽變化及意義難以掌握,所以文中才有緊接下來的「繼之者善也,成之者性也。仁者見之謂之仁,知者見之謂之知」(見仁見智的出處)出現。而又因為「易」可將萬事萬物歸納在其中,生活的大小事無不在「易」中,但大部分人又不知不覺,不懂得如何真正地運用,因此便有「*百姓日用而不知,^故君子之道鮮矣」這句尾隨。
(*百姓日用而不知:或許有人會問,為什麼百姓日用而不知?會有這個問題的,相信已經將「易」完全等於占卜了。大家必須要知道,占卜只是「易」的其中一個功能而已。)
(^故君子之道鮮矣:君子是儒家做人的最高標準,但此處的「君子之道」並不是解做人的情操,需配合上文指出社會上出現見仁見智的差異來理解。此「君子之道」便應解為「易」的真正法則、最終法則。全句意譯為——所以「易」的真正法則的流傳極少。)
黑白,經常被拿來比喻陰陽,然而,中間還有不同程度的灰。
讀古典之難,是因為文中經常無主句、主語殘缺或省略等,《繫辭》的內容表面上是給初中階讀者認識「易」,但如果對「易」或術數知識基礎本身已不足或存在偏差的話,會很容易誤解文中的意思,這亦是其他術數習者在理解術數古著上普遍存在的問題。
寫到這裏,相信一定有人有如夢初醒之感,如此文對你有幫助,當然歡迎你來信感謝我,但現今基層社會生活日益困難,如力能所及,更希望閣下能夠多分享有用的資源給有需要的人,是金錢也好、知識也好,不昧因果。
PS:回顧中國以千年計的歷史,一夫一妻制只是近百年的道德產物。而在形而上的玄學術數,陰陽無論在質與量上,都無時無刻在變化。即使在現實生活,陰陽的體現無論在有形或無形上,都不在於追求絕對的平衡,換而代之的是相對的平衡,可見於君臣、明暗、高低等。
節錄《天地有律》的一句:
「玄學之所以玄,除了玄在學問,更玄在人心。」
歡迎引用本文,但請註明出處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