蘇東坡一生創作了大量而且題材廣闊的文學作品,歷朝歷代對他個人,以及他的作品都有相當豐富的研讀,所以我們不難去認識,甚至去了解他是一個怎樣的人。

「著力即差」是蘇東坡生前的最後一句說話,因此很多人認為此句別具意義,更有說法這是蘇東坡對人生的終極領悟。大家大致的解釋是:太努力,太用力地做事反而容易有差錯,所以做人要隨緣、隨遇而安。

 

有以上的理解,主要是以人生仕途成敗的結果論作為出發點,並著眼在蘇東坡不斷走下坡的官宦生涯,認為他以此句總結自己在官場中的體驗來比喻人生。

觀乎蘇東坡一生的起落,如單憑「著力即差」這四個字去理解的話,表面上的意思的確大概如此。不過假若道機也是如此理解,自不會特地去拾人牙慧來發表這篇文章。

本文亦如以往一眾解讀一樣,本人的理解與各家的看法有著明顯的落差,認同與否則留待讀者們的仁智了。

 

要理解「著力即差」的真正意思,首要先看此句的出處。網上搜得多個地方如《東波紀年錄》、《清波雜誌》、《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總案》等都有相近的記載,由於當中並未發現意義上的分歧,所以我也沒有考證,相信應該沒有什麼異議,大致的記載如下:

 

琳叩耳大聲曰:「端明宜勿忘(西方)。」

公曰:「西方不無,但個裏著力不得。」

錢世雄曰:「至此更須著力。」

答曰:「著力即差。」

 

-僧友維琳方丈

錢世雄-詩友,常州詩人

 

這段記述了蘇東坡在彌留之際時回應維琳及錢世雄的對話,先是維琳提醒蘇東坡不要忘記西方極樂世界,蘇東坡則回應他,自己知道不是沒有西方極樂世界,但不是使力就能到達。之後錢世雄督促蘇東坡,現在這個地步更需加把勁,蘇東坡作出最後的回應:「著力即差」。之後這位絕世大文豪便溘然而逝。

 

這段簡短的對話看似簡單,但一般人去解讀,幾乎可以肯定會出現誤差,因為這不是智慧高低的問題,而是知識範疇的問題。

主要原因是,我們必須要了解當時的語境、人物身份及其人生經歷才能明白整段對話的真正意思,而當中有兩個重點正是關鍵所在。

 

第一這裏有位身份非常特殊的人物-和尚,為什麼維琳提醒蘇東坡勿忘西方?

因為在佛教裡頭的某些冀望到達西方極樂世界的宗派(並不是所有),會主張教徒經常口念及心諗去與西方極樂世界進行連接,特別是當人在臨終前尚有意識間,便更需加強口念及心諗相關的咒或念頭如「阿彌陀佛」(西方極樂世界主)以求獲得接引到當處。由此得知,錢世雄著蘇東坡「更須著力」,錢亦應是佛教徒,或至少有相關知識。

 

第二據林語堂的《蘇東坡傳》中的描述及有關記載,蘇東坡日常是有打坐/冥想的習慣,而且他有自己一套獨特的呼吸法。這點讓我們知道,他對打坐/冥想的方式有要求,相信是他的這種方式可以讓他進入某種狀態或境界。

要真正了解打坐/冥想,必須要有打坐/冥想的經驗,正如要知道蘋果是什麼味道,一定要吃過蘋果才知道,任何文字的表述或意譯,都只會是過猶不及。而打坐/冥想的方法有很多種,打坐/冥想能夠讓人進入什麼狀態或境界,亦只有嘗試過的人才知道。有不少人是為了進入某種特殊狀態或境界才去打坐/冥想,但要進入那些特殊狀態或境界並不是一定要保持某類靜坐坐姿,站、睡、臥也是其中一種,亦正如蘋果有很多品種,而食法更多不勝數,味道各有不同,但蘋果仍然是蘋果,這點對於沒有打坐/冥想經驗的人來說,是先需要有的概念。

道機只有十多年打坐/冥想的經驗,層次與資歷均尚淺,但清楚知道如果要能夠進入最基本的層次-「入定」,「著力」便必然會失敗。而如果過分「著力」於某個部位或要穴,甚至會令該處帶來損害,嚴重者更可能引致「走火入魔」的情況出現。有練過氣功,或要意守某處之類等打坐功法的人應該非常明白道機在說什麼。

要打坐/冥想有快速效果,有一個非常吊詭的訣竅,就是我們俗語口中的「既集中,又放鬆」。打坐/冥想講求的不是完全不著力,但卻正正是「著力即差」。

 

 著力即差

我不是佛教徒(亦不是道教徒),但我尚算認識不少佛教徒,亦認識幾位高僧,雖說佛教被喻為世界上最包容的宗教之一,然而從我認識的他們眼中,佛教的世界觀就是世界的全部。

 

據以上兩點分析,蘇東坡彌留間的「西方不無,但個裏著力不得。」、「著力即差」,只是回應維、錢二人並非「著力」便可以到達西方極樂世界,這是他與維、錢認知上的分別。我相信蘇東坡自己認為真要到達西方極樂世界,進入類似打坐/冥想時的特殊狀態才會更為適合、更能夠得到連接,這才是「著力即差」的原意。

當然,道機不是蘇東坡,我只是以我的個人體悟去理解蘇東坡這句說話,因為世上只有蘇東坡自己才能肯定當中的意思。

 

古今對蘇東坡的評價褒貶不一,但他絕對是我最喜愛的文人,沒有之一。在我心目中遠沒有其他文人能跟他比得上,因為無論在愛情、交友、成敗、日常生活的快樂條件等人生重要的價值觀上,我自己亦有極之接近的取向。無論他在人生最後的日子有多豁達,我深信他的官宦生涯始終是他人生最大的遺憾,但沒有這段日子,就活不出這樣的蘇東坡,也不會有一些既入世又出世的作品傳頌千古。

Comments are closed.